文章來源: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 作者:楊瑞珍 點擊數: 818 次 發布時間:2014-10-27 【字體:大 中 小】
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2012年東北三省的糧食總產占全國總產的20%,其中僅黑龍江省糧食產量就占了全國的9.8%,位居全國第一。然而,作為決定糧食產量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的耕地質量狀況,從全國看,東北地區則是總體偏低。因此,探討東北地區耕地質量狀況、問題及對策,對于保障其糧食生產能力和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一、東北地區耕地質量狀況
從耕地質量等級、中低產田所占比重和有效灌溉面積所占比重等方面的分析結果看,東北地區的耕地質量狀況總體偏低。
1、耕地以中等地為主,約占88%
根據2009年國土資源部歷時10年完成的《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標準,將全國耕地評定為15個等別,1等耕地質量最好,15等耕地質量最差,并且將全國耕地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劃分為優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按此標準劃定結果,東北地區耕地質量等別從7等到14等,平均質量等別為11.17等,以10等到12等為主,其中吉林省平均質量等別最高,為10.56等,而黑龍江省平均質量等別最低,為11.53等。
東北地區受氣候條件制約,熱量資源相對不足,高等地面積較小,為105.96千公頃,僅占全區評定總面積的0.48%;中等地面積最大,為19541.07千公頃,占88.05%;低等地面積為2545.17千公頃,占11.47%,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山地丘陵區。耕地質量等別面積的分布呈現兩頭小、中間大的態勢。
2、耕地以中低產田為主,約占70%
東北地區耕地以中低產田為主。《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結果其實也反映了東北地區耕地質量的總體狀況為中產田比重大、高產田和低產田比重小,這也與東北地區各省實際的高、中、低產耕地面積構成狀況相吻合。據東北三省區劃部門的數據統計顯示,東北地區中產田占41.5%,低產田占27.9%,中低產田合占耕地的69.4%。從各省情況看,黑龍江省、吉林省和遼寧省中低產田面積分別占本省耕地面積68.7%、74.8%和64%。
3、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積所占比重較低
據2013年中國統計年鑒數據,東北地區有效灌溉面積為8327.2千公頃,占全區耕地面積的38.8%,較全國51.8%的平均水平低13個百分點。其中遼、吉、黑三省有灌溉面積占耕地比重分別為41.6%、33.5%和40.4%,分別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0.2、18.3和11.4個百分點。由于耕地有效灌溉面積所占比重低,農業生產的穩定性差,東北地區旱作農田玉米和大豆單產的波動很大。以大豆和玉米主產區黑龍江省為從例,該省1980—2012年32年間有19年大豆單產增減幅度超過10%,單產年最大增幅高達25.8%,其中增產幅度超過20%的年份有4年;單產年最大減幅高達24.9%,其中減產幅度超過20%的年份有4年。黑龍江省1980—20012年32年間有15年玉米單產增減幅度超過10%,單產年最大增幅高達44.7%,最大減幅高達16.4%。
二、當前耕地質量存在的突出問題
局部區域耕地質量惡化問題突出,突出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耕地水土流失問題依然突出
我國東北地區有部分耕地分布于丘陵漫崗區,這部分耕地雖然坡度不大,一般在3-15°間,但坡長很長,一般在百米以上,黑土地區長達幾百米甚至1千米以上,這樣的坡耕地在水蝕、風蝕、凍融等共同作用下極易發生水土流失。據黑龍江省水利部門統計,該省水土流失面積 1344.9 萬公頃,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 30%,其中耕地水土流失面積 298.5 萬公頃,占全省耕地面積的 25.2%。2011年黑龍江省水土流失面積比2007年增加近33萬公頃。由于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這部分耕地的地力逐年減退,土地生產力下降,因水土流失每年少收糧食22.5—25億公斤。水利部松遼水利委員會的數據顯示,目前黑土區坡耕地黑土層厚度已由開墾初期平均80-100厘米降到了20-40厘米,以每年0.3-1厘米的侵蝕速率,如不及時治理,40-50年后大部分黑土層將流失殆盡。
2、種植與施肥制度單一造成耕層土壤板結
近20多年來,東北糧食主產縣(市、區)主要是玉米、水稻、大豆這種單一種植結構,傳統的輪作倒茬制度早已被玉米連作取代,特別是中部地區,幾乎種的全是玉米。以玉米為核心的耕作制度,需要秋翻耕、打壟、除茬,夏中耕鏟趟。但是80年代以后,由于農田到戶,連續的耕地被分割成條塊,很難做到大型機械翻耙,深松保墑作業。再加上近年來耕地施肥是以化肥為主的單一的施肥制度,勢必造成了土壤板結,通透性不良,保水保肥能力降低。
3、耕層土壤養分下降和養分不平衡
由于水土流失和不合理的耕作等原因,導致耕層土壤養分下降。黑龍江省農業部門監測顯示,目前,黑龍江省耕地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為2.4%,比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4.3%)下降了1.9個百分點,降幅44%;能夠滿足全省高產田條件的有機質含量大于4%的耕地面積減少了43%,土壤有機質含量為2%-3%的耕地面積增加了1.2倍,土壤有機質含量為1%-2%的耕地面積增加了近1倍。同時,耕地土壤養分不平衡,據王紅娟等的研究表明,東北平原0-20 厘米的表層土壤中,土壤速效氮、磷、鉀、硫和鋅的缺乏面積分別為18.5%、28.6%、51.1%、78.6%和44.7%。三江平原土壤養分狀況良好,嫩江平原次之,遼河平原較差。令人擔憂的是,東北地區黑土耕地地力下降并未引起足夠關注,特別是結構性、腐殖質層面的退化。
4、耕地土壤污染問題日益突出
耕地土壤污染是近期東北地區耕地質量下降的又一重要癥狀,并有加重的趨勢。2013年底,國土資源部等部門發布《關于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主要數據成果的公報》數據顯示,中國人均耕地不足世界一半,不能耕種的中重度污染耕地卻多達333萬公頃左右,而東北地區也是受污染的重點區域之一。污染主要來源于農田化肥、農藥、農膜等化學品的超高量和不合理使用,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畜禽糞便和廢棄物的不合理使用以及工業和城市排污。如化肥的過量使用,據調查,20世紀70年代黑土地每公頃施用化肥僅為十幾公斤,而現在每公頃施用肥料(純氮)近100公斤,增長近10倍。2011年,黑龍江省化肥折純投入達到228.4萬噸,比2003年的折純125.7萬噸增加了81.7%。另外,近年來東北地膜使用量快速增長,由于不能及時清理農田地膜,導致的 “白色污染”危害也很嚴重。再如,濫用和亂用高毒、高殘留農藥的現象時有發生等等。雖然黑土區的農業化學品的投入水平較華北、華南等地低,但也要看到,東北地區氣候濕冷,冬季漫長,土壤微生物活動相對較弱,對化學物質的分解能力較低,土壤自我更新能力很弱,因而東北地區耕地土壤污染問題日趨嚴重的問題不容忽視。
5、耕地“占優補劣”導致局部區域耕地質量下降
東北地區的城市、工礦、道路等建設中占用了大量高等級耕地,雖然新開墾的農田面積較大,耕地后備資源也較多,但補充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水熱、區位、地形條件相對較差的邊遠地區或保水保肥條件差的“四荒地”,多為限制因素較多的劣質低產田。如吉林省2004年到2009年的5年間新增耕地167.79萬公頃,其中65%是分布在生態環境較脆弱、土壤質量較差的西部干旱地區。耕地“占優補劣”現象在東北地區時有發生,其結果導致高等級耕地數量減少,而低等級耕地面積增加。耕地“占優補劣”
直接導致局部區域耕地質量下降。
三、防止耕地質量下降的對策建議
1、大力加強以改造中低產田為中心的農田基本建設
東北地區耕地中的70%是中低產田,中低產田比重高,是制約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突出問題,也是農業增產的潛力所在。因此,要按照2010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快轉變東北地區農業發展方式建設現代農業指導意見”精神,加快東北地區中低產田改造,大力推進基本農田建設。當前,重點推進松嫩平原西部鹽堿地、遼河平原中北部棕壤區漬澇鹽堿土地和遼西北干旱丘陵中低產田改造治理。實施以改造中低產田為中心的農田基本建設,需要國家和地方政府在財力、物力、政策上繼續給予大力的支持和援助。同時要健全多部門共同協商、密切協作、互相支持的工作機制,加強與水利、農業、林業、國土等相關部門的配合,形成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強大合力。
2、搞好以治理水土流失為主的生態環境建設
為防止水土流失,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國家農發辦和水利部從2008年開始,在黑龍江、吉林兩省及黑龍江農墾總局30個縣(農場)開展了東北黑土區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工程,以遏制“北大倉”變成“北大荒”。治理水土流失需要采取綜合措施,主要包括坡式條田、竹節梯田、壟作區田、深松耕法、少耕免耕、地埂植物帶、秸稈還田、侵蝕溝治理等綜合治理措施。同時要加強農業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改善生態環境。如開展退化草原治理,通過禁牧、休牧、輪牧及生態移民等措施,增強草原的自我修復能力。開展松花江、黑龍江、圖們江等重要水域增殖放流,加強水生生物保護區建設等。
3、大力推行無公害科學種田技術,減少農業生產污染
引導農民要合理使用化肥、農藥、農膜,科學、合理地利用污水灌溉,減少農業生產污染。一是大力發展高效、低毒、低殘留的無公害農藥施用技術,發展生物防治技術。二是大力推廣適期揭膜技術、開發地膜替代品等多種方式,建立地膜生產、回收、處置利用的長效機制,減輕殘膜污染危害。三是適當發展和施用微生物肥料,主要用于蔬菜、瓜果等高值作物。四是有選擇性地對稻田用水進行針對性監測,掌握水中污染物質的成分、含量及其動態,定期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進行調查、監測與預控。
4、采用綜合措施,消除和控制耕地重茬、連茬所造成的危害
中國農業統計資料顯示,2012年東北三省的玉米、水稻、大豆三種作物播種面積占本地區總播種面積的83.3%。東北地區是玉米、大豆的優勢產區,玉米和大豆分別占全國的1/3和2/5強。重茬是東北地區玉米、大豆等作物生產中的嚴重問題,需要采用綜合技術措施加以解決。一是建議國家給予資金上的補貼,建立養地基金。補貼糧豆、糧草等合理輪作、間作模式,以增加養地作物面積。二是采用重茬障礙消控技術,主要采取輪作、增施有機肥料、選用抗逆性品種、植物基因誘導等技術措施。如玉米重茬的控制可采取三區或四區輪作,三區輪作即為玉米、大豆、經濟作物輪作,四區輪作即為玉米、大豆、馬鈴薯、甜菜(或麥類)輪作等,以消除和控制重茬的危害。
5、切實搞好耕地占補平衡,嚴防占優補劣
首先,要嚴格按照“先補后占”的原則,政府有關部門要切實履行統籌協調、監督管理的責任,對補充耕地管理做出具體規定,采取多種措施確保新開墾的耕地質量不下降。其次,要研究制訂《耕地占補平衡質量評價標準》,耕地占補平衡必然會有時間差和地區差,利用農地分等定級與估價成果建立耕地質量平衡評價標準,可以將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且數量、質量等各項因素并不相同的耕地進行比較。再次,要完善耕地保護考核體系。制定科學的土地整理項目驗收標準,嚴格補充和整理耕地的質量標準和測試標準,保障補充和新整理的耕地地力不明顯下降。以切實保證補充高等級耕地,嚴防占優補劣。
(作者:楊瑞珍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 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