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在剛閉幕的中國第四屆縣域經濟論壇上,中國農業部總經濟師錢克明表示。
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現代農業研究室主任蔣和平在論壇上提出,現代農業和傳統農業的最大區別在于是否有盈利點和盈利的商業模式。回顧中國農業園區20年來的歷程,大多數至今仍舊依靠國家補助。成功的農業園區要做好市場定位,打造主導產業優勢,形成支撐自產自銷的產業鏈,找準贏利點,才能區別于傳統農業。
在他看來,按照中國國情,無論對農業產業園區還是農業科技園區的投入都要講究適度投入,達到低成本、高產出、高效益的目標。打造園區盈利的產業、產品,以及品牌和產業鏈。通過創新營銷模式,實現農產品價值,準確定位主導產業,由原來粗放的生產型傳統農業轉型為旅游農業、景觀農業、藝術農業、度假農業、養生農業,最大限度提升農業的附加值。成功案列包括“褚橙模式”,從一開始就將園區生產的橙子定位在高端市場,而北京的“藍調莊園”將目標群定位于新婚夫婦、情侶、攝影愛好者、寫生畫家、商務游客等特殊客源,跳出依靠售賣原材料實現農產品價值的困境,培育農業產業園區農產品品牌。
中國農業大學農業規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王順清建議從管理角度思考解決實際問題,讓農業變得條理化、清晰化。借鑒工業中的目標考核管理辦法用在農業管理中,先在農業科技園里得到應用。
深圳前海農產品交易所CEO蔣偉誠提出,深圳農業產業從工業化、城市化的提升過程中,資本和金融是核心。
中國農業目前面臨發展空間受擠壓、農業投入嚴重不足、農業企業分散難以形成規模經濟、農業科技支撐技術含量低、配套服務體系水平低、農業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相對較低的困境,蔣偉誠提出四種應對方式:通過金融資本打造大型農業企業,改變小而分散的局面。以政府為主導,結合市場資本和金融發展農業創新科技。如在政府資金的扶持下,華大基因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基因測序機構,在深圳帶動并形成了一個新的產業群。善于運用金融產品和制度創新,為農業生產、流通提供更有效的服務,同時以制度創新打造農業品牌。
中國農業工程學會理事長朱明強調物聯網對現代農業發展的作用。在論壇的現場,記者看到新產品成果展臺上的新儀器,幾百元即可安裝在每個蔬果大棚里,隨時測試室溫、濕度以及相關的要素數值,棚主和消費者隨時從手機上察看最新信息。如果將來納入物聯網,每個大棚和農場都能與市場保持密切的互動關系,使信息更透明化。現在耳熟能詳的“褚橙、柳桃、潘果”,無一不是靠品牌借助微博、微信傳播的典型案例。可以預見,今后將有更多人為家鄉或特色農產品代言,借助電子商務平臺進行網絡推廣銷售。
鏈接地址:http://www.cast.net.cn/zx/zjlt/2476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