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日報:全區農村工作會議在南寧召開
自治區黨委書記彭清華講話
自治區主席陳武講話
會議現場 |
廣西日報 2月9日,全區農村工作會議在南寧召開。會議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央一號文件重大部署,要求主動適應新常態,以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為主題,以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圍繞“促轉型,活要素,拓功能,美生態”的總體思路,釋放農村改革紅利,推動農業轉型升級,推進生態鄉村建設,鞏固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打下堅實基礎。自治區黨委書記、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彭清華,自治區主席陳武分別在會上講話。
會議充分肯定了2014年我區農業農村發展取得的顯著成績,深入分析了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三農”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會議指出,隨著經濟發展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農業農村的發展環境、發展目標、發展動力、發展思路也相應發生深刻變化。與全國相比,我區是在工業化中期、城鎮化水平較低、農業比重相對較高、農民主要依靠家庭經營收入、政策效應和改革紅利釋放不足的情況下進入新常態。我們必須站在全局戰略高度,深刻認識新常態對我區“三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同步發展,推動一產“接二連三”融合發展,繼續引領農民收入較快增長,最大限度爭取更多的重大政策、重大項目、重大工程落實落地,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會議強調,在溫飽問題已經解決和國內外農產品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我區農業轉方式調結構必須從實際出發,更加注重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更加注重生態有機環保,更加注重創新產業模式,更加注重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要調優農業品種結構,加快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會議要求,要深挖改革開放紅利,充分釋放農村各種要素潛能。在堅持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以及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線的前提下盤活土地,根據不同需求有針對性地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讓農村資產有權證能交換、有平臺可交易。加快發展各類新型經營主體,有效應對市場風險挑戰。打好“東盟”、“絲路”兩張牌,把“廣西海外農業”扶強扶壯。
會議指出,農業的傳統功能主要強調“物質屬性”,新功能更注重“人文屬性”。要把開發農業多種功能與深入持久開展美麗廣西鄉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拓展觀光休閑、生態保護和文化傳承功能,用好用活廣西極為豐富的鄉村特色旅游資源,保住“山清水秀生態美”的金字招牌,傳承發揚壯鄉特有的農耕文化、民族文化,努力實現新農村“內外兼修”,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
會議強調,新時期“三農”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沒有變,農業作為我區經濟社會發展“壓艙石”的作用沒有變,做好農業農村工作越來越需要發揮農民主體作用,依法治鄉護農,著力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農村情況千差萬別,采取什么方式發展生產和治理鄉村,農民最有發言權,農村的事還得讓農民更多參與,該由農民自己辦的事情,放心交給他們辦,該由農民自己作主的,放手讓他們自己作主。
會議討論了自治區黨委、政府關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的20條意見,并重點就三大領域作了具體部署。一是加快提升我區現代特色農業發展水平。實施“糧安工程”和秋冬季增糧工程,牢牢扎緊“米袋子”。推動糖業“二次革命”,堅定不移提升發展“甜蜜事業”。依托優勢發展生態農業,因地制宜開發冬季農業,大力發展生態林業經濟。二是齊頭并進抓好大中小水利建設。在加快推進大藤峽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的同時,抓好人飲安全、防洪工程和水土保持,加強灌區末級渠系、田間工程配套和小微型水源工程建設,解決農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問題。三是扎實推進扶貧開發攻堅。抓產業扶貧“換窮業”,抓教育扶貧“拔窮根”,抓移民扶貧“挪窮窩”,今年力爭減少農村貧困人口85萬人,扶貧生態移民搬遷10萬人以上。
會上舉行了12個自治區級廣西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范區授牌儀式,14個市遞交了《2015年糧食安全責任書》。
危朝安主持會議并作總結講話,唐仁健主持總結會,范曉莉、覃瑞祥、彭釗出席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