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陽光充足,氣候溫和,十分適宜畜禽和漁業發展。然而,過去長期處于分散、小型飼養方式狀態,尤其是長期受著技術水平不高,養殖基礎設施落后,資金短缺等問題困擾的一些養豬場,大量糞便、污水不經無害化處理直接排放,對農村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已經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
“污則思改”。近年來,廣西從發展低碳水產畜牧業的新理念出發,配合創建生態農村,大膽探索標準化規模養殖、綠色畜產品生產、新飼料資源開發、畜禽排泄物無污染處理等發展新常態,從而使全區水產畜牧業產業結構轉型、科技水平提升,經濟效益提高,同時也助推了生態、有機、綠色產品的健康發展,提高了廣大農民的養殖收入。據了解,目前廣西各地已完成糞污處理設施改擴建養殖場3939個,完成病死無害化設施改擴建養殖場3028個,使全區標準化健康養殖水平穩步上升。
豬舍懸了空干燥又衛生
“清潔養殖既可節能減排,又可防止細菌感染造成畜禽患病死亡,這不僅僅是創建生態鄉村的要求,而且也是發展現代特色養殖業的必然趨勢。”廣西水產畜牧獸醫局辦公室副主任黃啟鍵說。
走進位于陸川縣良田鎮龍口村的廣西聚銀牧業有限公司養殖場,獨特的養殖方式給人以全新的感覺。總占地面積僅僅6畝的兩棟豬舍,沒有忙碌的工人在打理,高架床上的一欄欄生豬發現人的到來,一個個跑上前來呼呼的叫聲恰似向來人問候。長達50多米的豬舍全部懸在空中,豬的糞尿從網孔落至地下,定期清理,整個飼養區干燥整潔,豬身干凈光滑,空氣中基本沒有什么嗆人臭味。
據了解,懸空養豬是從國外學來的一種節能減排的飼養方式,在我國仿效這種飼養方式的地方為數不多。廣西聚銀牧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黃祖東說:“采用這種方式養豬的好處是:豬不容易患病,成活率高;環境好,情緒好,吃得香,長得快;節省人工,減輕勞動強度:傳統的飼養方式,一個人管理450頭豬,整天忙得團團轉,現在一個人輕松管理1000頭豬;節水節料,以飼養每1000頭豬計算,由傳統的飼養方式日用水量5~15噸下降到1~2噸;料肉比由3到3.5∶1下降至2.5到2.7∶1,每頭豬可節約飼料50公斤。”黃祖東還介紹,他養的豬已連續7年銷往港澳地區,檢疫上沒有出現任何差錯。懸空養豬既符合生態鄉村建設的需要,也是規模養殖大戶向工廠化養殖發展的趨勢。
禽糞發了酵農民搶著要
其實,養殖場里的畜禽糞便本身就是一種肥,但因其形狀腌臜,氣味發臭,被人們所厭惡。然而,在廣西農村利用“清干糞堆放式微生物發酵法”助推清潔養殖,既消除了畜禽糞便的臭味,又使畜禽的糞便變為農業生產中農民搶購的一種優質肥料。
來到位于南寧市武鳴縣城廂鎮大皇后村的康佳龍生態農莊,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片有機無害化種植的蔬菜園和畜禽園。在獨特的塑料床式旱鴨飼養區,人們駐足觀看并不時說道:“水塘里養鴨子見多了,還真沒見過床上養旱鴨。”生態農莊總經理顏方紅介紹,大棚下鴨床使用的是一種環保、耐腐蝕的塑料,中間有網眼,鴨子的排泄物通過網眼直接掉到地上。鴨床下面有一層底料,是按一定比例由微生物菌種、鋸木屑和活性劑組成的混合物,均勻地鋪在床下,每隔幾天用電動式長筢子將鴨子的排泄物和混合物進行充分拌合,使混合物中的微生物菌將排泄物中的有機質充分發酵轉化,消除臭味,變成有機肥料,直接裝袋出售。
據業內人士介紹,養殖業中糞便排放量最大的是養豬場,一頭豬生長周期6個月,飼料投放量約為280公斤,其糞便固體排泄物可達60%。在位于桂平縣下灣鎮新莊村的甲進養豬場,記者看到,豬拉下的糞便推到水泥面斜坡上,將豬尿淋進沼氣池,干糞清到豬舍旁邊的簡易棚式“化肥廠”,進行拌菌發酵,幾天后就轉化為有機肥。場長覃甲進說:“豬糞發酵晾干后,需要的種植戶排隊訂購,供不應求。”
清干糞堆放式微生物發酵法的推廣,使養殖場的畜禽糞便及時轉換成優質有機肥,化污為肥,變廢為寶,既解決了污染問題,又提高了養殖戶的收益。鎮黨委書記鄧森文介紹,經計算,推廣清干糞堆放式微生物發酵法后,全鎮一年就可減少向河流、污溝等排放污染物1.1萬噸,固體排泄物好氧微生物發酵轉化為有機肥料比重為60%,每年可獲得由畜禽糞便轉化的優質有機肥料6650噸。按市場價每噸600元計算,直接產生經濟效益達399萬元。
畜禽佩戴證肉蛋放心用
“從一開始飼養就給畜禽佩戴上一個‘身份證’,不管是屠宰外賣,還是生老病死,都在動物檢疫部門的監管之下。這種電子管理系統現已成為廣西養殖業中監管的新常態。”黃啟健說。
據了解,武鳴縣是廣西的生豬養殖大縣,全縣生豬存欄150萬頭。在武鳴縣雙橋鎮動物檢疫中心,記者看到,這里建立健全了畜禽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查詢等制度。據縣動物檢疫所所長陸喜平介紹,自2012年起,全縣成立13個縣鄉兩級養殖業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服務站,配備了105名監管人員,并建立了畜禽標識、養殖檔案等,要求每個養殖場和戶都必須按規定給適齡畜禽佩戴“二維碼”標識,嚴格做到生產有記錄,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跟蹤,責任可追究,質量有保障。
在廣西南美白對蝦遺傳育種中心,中心主任趙永貞面對記者的好奇,從養蝦池里撈出一個特大個蝦,讓大家觀看掛在大蝦眼睛旁的一個紅色的號牌。他說,這是重點培育的桂海1號,給它掛上這個紅色號牌,既記錄著它是哪個家族,又可知道它的生長健康狀況。可以說育種中心喂養的所有南美白對蝦,誰屬于哪個家族、屬于第幾代、生長怎么樣、抗病強不強等,都要用所佩戴的“身份證”去記錄鑒別,以便追溯。
鏈接地址:http://www.agri.gov.cn/V20/ZX/nyyw/201502/t20150203_4392490.htm